在朱子故里,人大学子悟“第二个结合”何以激活千年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平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深刻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并创造性提出“第二个结合”的重大命题,强调这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最大法宝”。朱子理学是中华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五夫镇作为朱子理学发源地与集大成区域,保留着30多处朱子文化遗迹,是研究朱子文化与“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样本。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实干家·硕博先锋队”、“理解中国”中华文脉实训调研团成员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来到南平市,以“解码中华文明基因:‘第二个结合’何以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为主题,实地考察朱子故里五夫镇,参访朱子雕像广场、文公庙、兴贤古街、兴贤书院、紫阳楼、寒泉精舍等朱子文化遗存,调研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同文书院等朱子文化传承机构,共同探索“第二个结合”的实践机制。
大儒世泽,讲学传道
在五夫镇团委的带领下,实训团首先来到朱子雕像广场,感悟朱子理学的精髓与当代价值。朱子雕像矗立于文公山下,背倚卷轴书匣,与天光云影共映于万里莲华之间,诉说着“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思想与美学意蕴。成员们从多个角度领略了朱子雕像的建造特色,感受朱子学说著述的丰厚广博。
随后,实训团步行前往文公山下的文公庙。文公庙是近年落成的宋代仿古建筑群,与朱子雕像遥相呼应,是朝圣朱子的殿堂。实训团了解到,文公庙中的一砖一瓦都浸润于朱子思想的光辉,一石一木都饱含着当地人对后世学人立志为学、继承朱子之业的希冀。在这里,实训团与一支少年研学团队不期而遇,少年们正在朱子像前行“拜师礼”。在肃穆的乐声之中,先圣与蒙童完成了一次穿越古今的对话,实训团感受到中华礼乐文明在当代的教化意义。
潭籍源心,兴贤育秀
兴贤古街是五夫镇跳动的脉搏,承载着五夫镇千年的商贸文化与人文积淀。走在这条朱子曾经的求学之路上,实训团观赏民居古宅的历史遗韵,领略古街居民的淳朴与热情,赞叹古人巧妙的穿街水渠设计。人才荟萃的兴贤书院作为朱子求学传道之所,构筑雄伟精巧,门楣上刻有“洙泗心源”四个字,寓意着朱子理学是孔孟之道的延伸,令实训团追思朱子理学继往开来的宏大学术气魄。在刘氏家祠,实训团了解到刘氏“三忠一文”的不朽功勋,在先贤的遗迹中感悟忠义与孝廉并重的传统家国文化。
莲畔问渠,儒风流长
屏山脚下的紫阳楼为朱熹故居,是朱子理学的摇篮,《观书有感》诗中“半亩方塘”即取材于宅前景观。实训团在半亩方塘观览胜景之后,走入紫阳书堂,通过丰富的展陈进一步了解朱子成长、成才、成家的生平历程,阅读当代学者研究朱子理学的著作。实训团进入朱子故居中的书斋、琴室、厨房等空间进行文化体验,还原朱子在此“琴书五十载”的生活情景。
返程途中,实训团特意来到紫阳楼不远处瞻仰朱子当年亲手栽植的香樟,古树参天,根脉蟠地,启发后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根基、开枝散叶,使中华文明永不断流。
学达性天,经世致用
为了深入探究南平市保护、研究、教化、活化朱子文化的经验,实训团来到熹福小院拜访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同文书院院长章一定。他结合南平市实践经验,对朱子理学如何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了生动的阐述。他说,朱子文化当代价值转化的关键,在于精准把握现代性症候,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构建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的对话机制。他勉励青年学子要作为社会第一等的人才来研究文化,以前沿的开拓视野看待朱子文化,以务实精神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敬萱孝母,寒泉修心
实训团还调研了朱熹创办的第一所书院——寒泉精舍,在苍苔石阶与松风竹影间溯源朱子理学根脉。寒泉精舍是朱熹学术思想的孕育地,更是其为母守孝、传播理学、培养弟子、撰写经典著作的核心场所。精舍以高规格设计融入多种数字化技术,生动还原朱子守孝著述场景。实训团通过沉浸式参观,全面了解了朱子的孝亲思想和《近思录》等著述,在互动体验区扮演书院学子进行答题闯关,通过熟悉原典精进对朱子文化的理解。
此次调研之行,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实干家·硕博先锋队”、“理解中国”中华文脉实训调研团成员深入朱子故里,溯源理学根魂,进一步领悟了“第二个结合”如何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青年学子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继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之路,让朱子理学的智慧之光滋养新时代的文化创新,为筑牢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贡献青春力量。
高俊杰
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实干家·硕博先锋队”南平实践团队长、“理解中国”实训计划中华文脉调研团负责人、国际关系学院中外政治制度专业2024级博士研究生,共青团南平市委组织部部长助理。
此次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深入朱子理学的发源地与集大成之地——福建南平武夷山五夫镇进行调研,不仅是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回望,更是一场关于“第二个结合”这一时代命题的生动实践与深刻思考。
调研中,最令人振奋的是看到朱子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正是“第二个结合”生命力的鲜活体现。在文公庙,目睹少年研学团队行庄重的“拜师礼”,古乐悠扬,蒙童与先圣的隔空对话,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华礼乐文明穿越时空的教化力量。聆听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同文书院院长章一定院长的阐述,豁然开朗。朱子理学并非尘封的古董,其“格物致知”的实践理性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有着深刻的共鸣;其“理一分殊”的辩证智慧、心性义理的哲学体系、“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观,都为解决现代社会治理、道德建设、生态保护乃至两岸沟通等现实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关键在于精准把握现代性症候,以问题为导向,构建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的有效对话机制。这种结合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深层次的“化学反应”,是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下,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让古老的朱子学说在回应时代课题中获得新生。
焦雪晴
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实干家·硕博先锋队”南平实践团成员、“理解中国”实训计划中华文脉调研团成员、哲学院中国哲学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南平市朱子文化传承发展中心青年项目专员。
在朱子雕像前仰望先贤哲思,于兴贤古街触摸千年文脉,我深切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生命力,正在于这生生不息的传承与创新。章一定院长所讲授的那些将朱子思想融入当代生活的生动实践,让我明白真正的学问必须扎根于这片土地。作为学习中国哲学的青年学子,我愿以此次调研为起点,在典籍与现实的对话中,探寻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当代路径,让先贤智慧继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胡星云
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实干家·硕博先锋队”南平实践团成员、“理解中国”实训计划中华文脉调研团成员、艺术学院艺术学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项目主任、院长助理。
踏入五夫镇的青石板路,千年的文脉在古樟荫蔽下流淌。在朱子雕像广场仰观夫子凝思之态、在兴贤古街中漫步走近历史文化遗迹、在紫阳楼间阅看朱子行迹与著述,我更加深入了解了这方水土孕育的理学精魂,也领悟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何来中国特色”的深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是文明主体性的时代重构。朱子理学传承至今,与时共振,“格物致知”的实践理性,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跨越时空共鸣,正是“第二个结合”最鲜活的注脚。
张 蕊
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实干家·硕博先锋队”南平实践团成员、“理解中国”实训计划中华文脉调研团成员、历史学院中国史专业 2024 级硕士研究生,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项目主任、院长助理。
“哪里都能喝到一盏茶”,是我们来到南平实践、调研的这些天里最日常的存在。一盏茶的时间里,我们在紫阳楼赏半亩方塘一鉴开、遍览朱子在五夫镇的人生轨迹、在同文书院共话朱子文化的新时代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探讨朱子文化与“第二个结合”的深层契合。
朱子作为儒学集大成者,其“心性义理”之学为当代中国思想文化提供了经典诠释范式。在新时代的今天,朱子文化在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沟通两岸文化、推动文旅融合与道德教化方面拥有越来越广阔的空间。作为青年学子,我们也应该将朱子文化的现实价值融入课题与研究,为南平打造“朱子文化高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叶珺婕
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实干家·硕博先锋队”南平实践团成员、“理解中国”实训计划中华文脉调研团成员、生态环境学院2025级可持续发展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武夷山市武投集团青年项目专员。
千百年来,文明长河奔流不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子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独特标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充沛生机。在五夫镇这一朱熹长期讲学、生活的地方,我更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文化基因的延续。从古老的建筑、传统的习俗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处处都能找到朱子文化的影子。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古今拼盘”,而是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长出新的枝叶:我们用唯物史观重新阐释朱子“理一分殊”的辩证智慧,又以朱子“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丰富当代“两山”理论的本土表达。本次实践告诉我们,只有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双向奔赴,才能真正实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在赓续文脉中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