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营啦!这群中外青年学者与朱子完成跨越千年的 “学术约会”
20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和南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在建阳举行闭营仪式。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福建省文史馆馆员张建光,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秘书长、会员联络委员会主任徐永吉,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南平市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兰林和出席闭营仪式。
活动期间,营员们先后走访了建阳、建瓯、武夷山等地,追寻先贤足迹,学习朱子文化。闭营仪式上,以短片形式回顾了研习营师生们这五天以来的学习点滴,美国籍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董君怀、尼泊尔籍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高文信、巴基斯坦籍北京语言大学新汉学博士研究生于梦悦、苏丹籍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艾莎作为营员代表分享此行的研学感悟与思考。
参加研习营的外籍留学生纷纷表示,此次活动让他们收获匪浅,深刻感受到朱子文化的深刻内涵,要将在南平研学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带回自己的国家,与亲朋好友分享这段难忘的旅程,为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古今对话中探寻理学文脉
——第十八届“朱子之路”暨2025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侧记
驻足考亭书院、寒泉精舍、朱熹园、紫阳楼,在理学圣地亲身体验中华文化尊师重道的礼乐精神,遥想先贤著书讲学的身影;
营员参访朱熹园(武夷精舍)
走过五经博士府、建安书院、朱文公祠,触摸铁井栏-紫芝街的古朴,从城村汉城遗址的厚重历史,到万里茶道起点下梅村的悠悠茶香,体验建盏、建本、点茶等非遗技艺,探寻文明印记,感受绵延不绝的中华文脉;
营员走进建瓯,体验宋式点茶技艺
在朱熹园、兴贤书院、朱子社仓、五夫古街,实地感悟朱子“格物致知”的治学精神和“仁民爱物”的济世情怀,山水间,“源头活水”的深邃意境正浸润心灵;
……
7月16日至20日,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91名在华留学生与国内硕博研究生组成的第十八届“朱子之路”青年学者研习营和2025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两支队伍来到南平,走进朱子故里,深入了解朱子文化。
本次研习营以“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之旅”为题,学员们沿着先贤的足迹,前往建阳、建瓯、武夷山等地,在闽北的苍翠间重走朱子问道之路,于书院斑驳的碑石间触摸千年理学脉动,于躬身实践中体认朱子真精神。
“我们可以感受到每届学员对问道先贤的渴望。第十八届‘朱子之路’暨2025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不仅是我们国内高校学子的一场‘朝圣’,更有在华的外籍留学生加入,他们在深切感受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独特魅力的同时,也在共同探索一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切入点。”2025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带队老师刘永锋表示,期待学员们在这次研学之旅中得到新的体悟、启迪,结交到新朋友。
研习营正式开始的第一天,在考亭书院集成殿内,学员们在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考亭书院山长朱杰人的带领下行“释菜礼”,拜谒朱熹。
作为“释菜礼”司仪的福建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讲师、硕士生导师吴瑞荻告诉记者:“我曾经是‘朱子之路’研习营的学生,没想到再次来到这里是以导师的身份参加。相信诸多学子和当年的我一样,希望可以通过这次研学之旅,丰富学识,让书中的文字落地,感受可听可见可触及的思想温度。”
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心灵感受文明。五天里,营员们既深度探访了朱子学源流和精髓,又深入体验了非遗文化,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悟中,中外青年学者穿越时空阻隔,理解核心价值,促进文明互鉴。
营员在武夷山体验武夷茶文化
营员走进武夷山水城浦城会馆,体验学习浦城剪纸
韩国籍留学生蔡佑林目前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从小受到儒家文化熏陶的她在此次研学之行收获颇丰:“我之前了解的更多是孔子和孟子,这次‘朱子之路’研习营,让我更深入了解到这位儒学集大成者朱子的生平故事、学说观点。”
“此次活动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我非常荣幸能够与各位老师、同学同游圣贤故地,共沐理学光辉。研习活动融‘实地考察、专家讲座、学术研讨’于一身,这场知行合一的修行,让抽象的义理变得可亲可感。”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祝红玉说。
在学员中,不少人在此次研习营之前,与南平、与朱子已有连接与羁绊。
“我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参加了第二届武夷论坛平行分论坛‘述与作:从孔子到朱子’,当时在古朴典雅的考亭书院内听着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印象十分深刻。现在第二次来到这里,可以系统地了解朱子文化和朱子理学思想。在这些天的研学中,我们一边学一边悟,将曾经书本上的研究方法,学科性的内容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这对我未来的学习研究有很大的帮助。”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姜楠说。
同样因活动契机来过南平的还有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黄义鹏,他曾经参加建瓯朱文公祠落成仪式。
“那次来去匆忙,并没有前往建阳、武夷山等地与朱子关系密切的书院探访。这次研习营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作为哲学系的学生,朱子理学对中国哲学体系有着很深的影响,对于朱子故里,我一直神往之。在这些天的学习中,可以真切地看到书面上的文献变成落地文化,文字变成了可触摸的文学。我看到穿越群山的九曲溪,不断突破山的桎梏,就像朱子文化一样不断迸发出澎湃的活力。”黄义鹏说。
九曲溪畔、隐屏峰下,孕育了深刻影响中国乃至东亚文明进程的朱子理学。这不仅是一场穿越古今的对话,更是一次跨过万水千山,中外文明思想的交融与碰撞。
巴基斯坦籍留学生于梦悦说:“我现在就读于北京语言大学,研究领域是汉语国际教育,完成学业后,我将回到巴基斯坦从事汉语教育工作。这是一次很特别的学习,在这里我感受到了茶文化、浦城剪纸非遗技艺,也听到了许多关于朱子的故事,我会把这次学习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带回巴基斯坦,讲给我的学生听,为搭建中巴文化交流的桥梁贡献一份力量。”
“来到中国之前,我就了解过中国关于‘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哲学观,它承载了世界人民对美好家园的共同期盼。这次来到南平,学习朱子文化,我对‘天下大同’有了更深的体会。本次的研习经历,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也激励我们继续探索朱子文化的奥秘。我要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带回到我的国家苏丹,尽我所能,向同胞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目前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就读的苏丹籍留学生艾莎带着对中国文化的满腔热爱,坚定地说。
尼泊尔籍留学生高文信则对一路走来看到的古建筑十分感兴趣:“我看到这些距今千年的建筑仍旧被很好地保存、修缮和复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定是要寄托在具体的载体上,比如建筑、书籍、技艺等等,这些做法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也为我日后的学习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次经历对我们来说不仅是一次旅程,更是一条让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这场跨越文化、地域的相聚,让我们在文化交流与理解上获得了一次难能可贵的体验。”越南籍留学生阮氏璃表示。
在《走在朱子之路上》的歌声里,营员们结束了这次研学之行,各位营员将带着研习所得,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播撒朱子学的思想种子,让这份跨越时空的智慧结晶,成为连接中外文明的桥梁,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
来源:闽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