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故事|辛弃疾与朱熹:跨越时空的君子之交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在南宋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朝堂之上充斥着妥协与退让,而民间却孕育出许多璀璨的文化之星。辛弃疾与朱熹,一位是金戈铁马、壮志难酬的爱国词人,一位是潜心学术、弘扬理学的大儒,他们的相遇相知,为那个黯淡的时代增添了一抹温暖而动人的色彩。

一切的缘分,或许要从南宋淳熙七年(1180 年)说起。这一年,朱熹 51 岁,已是学界声名远扬的人物,在知南康军任上致力于保护民生、敦化风俗、整顿士风、改善文教,还成功复建了白鹿洞书院。而辛弃疾 41 岁,刚刚获命出任江西安抚使兼知隆兴府(南昌)。当时正值冬季,江西部分地区遭遇饥荒,朱熹得知辛弃疾上任,仿佛看到了救星,赶忙写信与他商讨赈灾救荒事宜。辛弃疾也是个雷厉风行的主儿,一到任,颁布的第一道安抚令就是 “禁闭籴”,严禁囤积粮食、哄抬物价,违者发配甚至问斩。其实在此之前,辛弃疾担任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长沙)时,颁布的赈济榜文 “劫禾者斩,闭粜者配”,就曾让朱熹大为赞赏,觉得此人有真才干。这一来二去,两颗心开始慢慢靠近。

次年九月,朱熹获命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并赴临安向朝廷奏事。十一月,他在途中经过上饶,与辛弃疾在带湖见面。辛弃疾当时正在这儿动建新居,名为稼轩,为日后退居做准备。两人匆匆一见,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彼此惺惺相惜。你看,一个是在仕途上渴望一展宏图、为百姓谋福祉的实干家,一个是心怀天下、用思想影响世道人心的学者,虽然行事风格不同,但那份为家国、为苍生的热忱却是相同的,也难怪会一拍即合。

淳熙九年(1182 年)九月,朱熹弃官南归,途中再次经过上饶与辛弃疾相见。此时两人都是 “无官一身轻”,一同游览了上饶的南岩,在山上谈天论道。没有了官场的纷扰,他们可以更加畅快地交流彼此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这一趟相处下来,两人的情谊愈发深厚,真正成了莫逆之交。

时光流转,淳熙十四年(1187 年)冬,辛弃疾和好友陈亮邀约朱熹赴铅山鹅湖、紫溪相聚,可惜朱熹因事未能成行。辛弃疾在《贺新郎》(把酒长亭说)序中满是遗憾地写道:“陈同甫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 从这寥寥数语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他对朱熹未能前来的失落。

次年初,朝廷命令朱熹入朝奏事,朱熹推辞不掉,在途中滞留上饶、玉山 40 多天。在此期间,他与辛弃疾再次见面,相谈甚欢。两人共同感慨世间为人,终究要 “克己复礼”。朱熹还为辛弃疾的铅山书斋题写了室名 “克己复礼” 和 “夙兴夜寐”,以此勉励这位挚友。在朱熹看来,辛弃疾虽有非凡才干,但如果能在内心修养上更进一步,那成就必定更加不可限量。他在给友人的信中也提到:“辛丈相见,想极款曲。向使早向里来有用心处,则其事业俊伟光明,岂但如今所就而已耶?”

又过了四年,绍熙三年(1192 年)二三月间,闲居多年的辛弃疾获命赴任福建提刑。他素有报国壮志,赋闲这么久,早就盼着能有机会施展拳脚。赴闽途中,他特意经过建阳与朱熹晤面,老友重逢,自然是谈道论政,好不热闹。朱熹还为辛弃疾的履职写了贺信,满心都是对老友的支持。

后来,两人的交往愈发频繁。辛弃疾在建阳与朱熹多次相见,讨论经界、钞盐事。朱熹甚至因为帮助辛弃疾上疏推行这些事务,得罪了一些人。绍熙四年(1193 年)正月,辛弃疾赴临安,路过建阳考亭,与朱熹、陈亮相聚,谈学论政,把酒抒怀,好不快活。七八月间,辛弃疾奉命回福州任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途中又与朱熹共游武夷山。朱熹曾在淳熙十一年(1184 年)写下《武夷棹歌》十首,辛弃疾早知此事,这次游武夷,也作了《棹歌》(十首)“呈晦翁”,诗中 “山中有客帝王师,日日吟诗坐钓矶”,满是对朱熹的赞扬和羡慕。

公务之余,辛弃疾也没忘记朱熹的生日。九月十五日,他特意给朱熹写诗祝寿,在《寿朱晦翁》(二首)中,更是发出 “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 的赞叹,足见他对朱熹思想价值的高度认可。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绍熙四年(1193 年),朱熹被朝廷任命知潭州兼湖南路安抚使,而辛弃疾却因遭弹劾罢职,无奈离闽退居。从此,两人再无相见的机会。但他们的情谊并未就此消散。朱熹逝世的前一年(庆元五年,即 1199 年)冬,还写了一封手札给辛弃疾,以 “克己复礼” 四字相勉。朱熹逝世后,辛弃疾悲痛万分,在祭文中写道:“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如生。” 他还写下一阕词悼念,在词中,朱熹宛如屹立在波涛中的砥柱山,形象高大而不朽。

辛弃疾与朱熹的交往,就像一部精彩的人生篇章。他们在彼此的人生中,或是在困境中相互扶持,或是在学术上相互启发,或是在精神上相互勉励。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君子之交的纯粹与深厚,看到了在那个动荡时代,两个心怀大爱的人对理想、对信念的坚守。

来源:华广传媒

创建时间: 2025-04-22 20:27
浏览量: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