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园文苑|朱胜勇: 寻觅芹溪九曲
寻觅芹溪九曲
□朱胜勇
“一曲移舟采涧芹,市声只隔一江云。沙头唤渡人归晚,回首芦峰月一轮。”这是朱子《芹溪九曲》的第一首诗,诗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幅画面: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朱子乘在木兰舟上,缓缓地从芹口崇阳溪进入芹溪一曲,他是去采摘芹溪涧边的野芹,也是去寻觅心中的诗画九曲。此时,一江之隔的崇文里将口廛市热闹之声虽回响在耳,舟上朱子之心却已远离喧嚣,晚归之人唤渡沙头,朱子一回首,却见远处芦峰上一轮圆月已缓缓升起。
朱子作为理学集大成者,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理学思想的积淀,闽北的青山绿水,朱子对人生、对哲学的深邃思考,让朱子的诗读起来总那么耐人寻味。说起朱子的诗,说起武夷灵山秀水,大家心中浮现的是他描写武夷胜境的《九曲棹歌》,很多人却不知道,朱子还有这组描写建阳芹溪九曲美景的《芹溪九曲》。
到了党史方志部门工作后,因为工作关系,我试着走进闽北的山水,走进朱子,但越想走近,越觉得我与其是那么遥远,就像想攀一座高山,可我却还在山之脚下,一步都还没抬起。记得一天,市直机关刚退休的顺昌老乡老张打电话给我,问我会不会知道朱子《芹溪九曲》中的九曲在芹溪的哪个具体位置,他说他作为将口镇芹口村的女婿,想探究一下,也为宣传朱子文化献一点力。他这一问,我就惭愧了,我还真不知道!我略略读过一些关于朱子的书,读过《芹溪九曲》,略略知道芹溪现称后崇溪,曲折蜿蜒于崇雒、将口,汇入崇阳溪。但她发源何处?九曲在芹溪哪一段?朱子是什么时候写的《芹溪九曲》?这些问题,让我心中满是困惑。
建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图书之府”、“七贤过化之地”、建本建盏 、宋慈法律文化、砚山三十一福地......这里的青山绿水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芹溪,也因砚山、因朱子,让人为之神往。我翻开清道光年间梁舆、李再灏主修的《建阳县志》,县志记载:芹溪,在县东北雒田里。源于崇雒、三衢二里之上,径流于砚山,潆洄九曲,其六曲之濆即宋丘义隐居处。《事林广记》以为第三十一福地。据1994年《建阳县志》,雒田里共13图130甲,辖村38。现芹溪沿线东田、傅屯、崇雒一带在其中。三衢里,5图50甲,辖村落38。现芹溪沿线之后畲、洋尾、下社、左巨、中巨一带在其中。所以,芹溪应是源于左巨、中巨之诸山峰,流经崇雒、砚山、东田、芹口,汇入崇阳溪,在径流砚山时,汇入了砚山的溪水。

吴大灼/摄
从志书记载“芹溪......径流于砚山,潆洄九曲”来看,芹溪九曲,应约在芹溪顺崇雒而下,流经砚山处。打开并放大手机上北斗卫星地图,曲折潆洄的芹溪清晰可见,但九曲方位还是个谜团。纸上得来终觉浅,我想去芹溪实地看看。想着那天手头工作还好,考察一下文化遗迹也算得上我的工作,我拨通了朋友祝熹老师的电话,问他下午是否有时间。祝熹老师是建阳乃至闽北的历史文化名家,对朱子文化、闽越文化、书院文化、红色文化都有研究,著作颇丰,我特别佩服他的为人不事张扬和治学严谨。电话一通,他爽快应约。我又约上前面所说顺昌老乡老张,和我室里分管方志工作的詹副主任,约好下午到芹溪看一看。老张说把他家属也带上,她是本地人,并建议联系一下芹口村村委会主任,到时先到村里请他稍介绍一下。
下午,老张一部车,我和詹副主任坐祝熹老师一部车,很快到了芹口。在村委会办公室,村主任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姓邱,年纪应不算大,大概约四十岁左右,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看得出很精干的样子。在村里,他给我们介绍了他对芹溪九曲方位的大致看法,特别是介绍了几个重要的信息:一是指出芹口村芹溪老渡口所在位置;二是回忆了他小时在村里长大,河两岸树木的繁盛,这与朱子二曲诗中描写的很贴近;三是站在新村顶楼,指给我们看了南山这座不高的小山,和当地所说龙尾滩的位置,而朱子三曲诗中就有“三曲舟行龙尾滩,推蓬把酒见南山”。得到他的指点,我们一行坐上车子到了芹口老村边,下车沿着田间小路,走到芹溪近崇阳溪之汇入口处。
这天天气有些阴,天空满是云层,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虽然还没有十里铺青,但却也遥看有色。立于溪边,老张爱人给我们指看了前100来米处的老渡口。祝熹老师告诉我们:“从崇阳溪进入这里,就进入一曲了。位于将口的高铁市站面对就是云谷山,要是天气放晴,这里可以看到远处高耸的云谷山峰,可惜今天天气不佳。”一曲大约逆流到哪是二曲呢?朱子咏二曲、三曲分别是:“二曲溪边万木林,山环竹石四时清。渔歌棹入斜阳里,隔岸时闻一两声。”“三曲舟行龙尾滩,推蓬把酒见南山。回头点检仙迹踪,万顷白云时自闲。”按照三曲位于龙尾滩,望见南山,以及村党支部书记提供的南山、龙尾滩等信息,我们推断,一曲大约为芹溪入口往上到芹口老村至新村邻近水域,二曲绕芹口新村而上,约至临近现傅屯自然村之水域。“二曲溪边万木林”,回想当年,溪边树木成林,蓊郁苍翠,竹石环山,清幽无比,和村党支部书记回忆的小时溪边满是树木,也算是对得上。

吴大灼/摄
一曲、二曲差不多对得上,我们也得往上继续探寻了。考虑时间关系,也因为诗中一些地点位置较为明确,而有的却已无法找寻或确认,我们听从了祝老师的建议,重点到三曲、六曲和八曲九曲间较可能所处之地点探寻。于是,我们从芹溪老村上车前行,过了傅屯自然村我们停车下来,往芹溪对面望去,恒冰物流园处的左手侧是一座不高的小山,那就是村党支部书记说的南山了,按他所说,龙尾滩也在这一带溪流中,查看北斗地图,南山脚下正标着“南山下”的地标。这一带芹溪水正半圆弧地环绕傅屯。从这而上,就应该是朱子诗中的三曲了。
“四曲烟云锁小楼,寺临乔木古溪头。僧归林下柴门静,麇鹿衔花自在游。”浓淡相宜的烟云中,农家小楼若隐若现,山寺临着溪头苍翠的树木,僧人归晚,柴门空寂,麇鹿衔着野花自在游走,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美景图。还有五曲诗:“五曲峰峦列翠屏,白云深处隐仙亭。子期一去无消息,唯有乔松万古青。”明景泰《建阳县志》卷三之“仙”篇记载:汉华子期,得隐仙灵宝法。在砚山炼丹成仙,骖鸾而去。药炉丹灶,世远无存。白云苍狗,岁月流转,溪边山寺已不知何处寻,明清县志虽记载有崇雒里不少的寺庙,但大多没有写明寺址。至于诗中写到隐仙亭、华子期,应是朱子望砚山即兴而发,不好因之明确五曲的确切位置。我们推断,从现宁上高速傅屯大桥附近往上,至接近东田村,此段水域为四曲、五曲之处。
“六曲溪环处士家,鼓楼岩下树槎桠。潭空龙去名常在,时见平汀涌白沙。”芹溪环绕东田的这一段应就是六曲无疑,祝熹老师和我们都一致认同。前引清道光《建阳县志》记载:其六曲之濆即宋丘义隐居处。明景泰《建阳县志》记载:丘义,字道济,一字仕卿,号子野。隐居不仕。颖敏嗜学,该贯子史,尤邃于《易》。与朱熹交善......熹为书“芹溪小隐”四字扁其堂,又著《复斋铭》并《芹溪九曲》等以贻之。丘义的父亲是朱松的妹夫,朱子的姑丈。这样看来,朱熹与丘义是表兄弟,是相知,是好友。朱子于淳熙戊戌七月二十九日,早发潭溪西登云谷取道芹溪,丘子野留宿。朱子为之题扁并作“芹溪小隐”诗记其事:“我来屏山下,奔走倦僮仆。亭亭已日中,冠中湿如沐。记我芹溪翁,解装留憩宿......扁字为留题,深愧毛锥秃。”祝熹老师还告诉我们,东田芹溪有一处称龙潭,村里有龙潭庙,因新村建设,已迁至村后山,并带我们步行一小段到了后山龙潭庙,庙虽不大,但也与“潭空龙去名常在”相契合。龙潭庙边上有条一两米来宽的小道直往山间。祝老师说,朱子当年应就是经这条小路,从五夫屏山步行来到东田,再到西山、到云谷、到寒泉精舍的。立于小道,望着曲径通幽,我仿佛看到朱子在前,精神焕发,僮仆在后,书箧于背,一路风尘从屏山走来,留下一路和着春天气息的淡淡书香。祝熹老师说,从他之前探察和此次所走的看,一到六曲大体比较清楚,难在七、八、九三曲地段的找寻,而且据老一辈说学大寨时这一段有改过河道。他建议我们到砚山之水汇入芹溪的吴屯、横源一带看看,那里可能可以给我们一些信息和启发。

吴大灼/摄
随着我们驱车向前,右手侧视野又开阔起来,之前被近山挡住的砚山又耸立在眼前,与她一相比,边上的小山就相形见矮了。砚山,不仅传说华子期在此炼丹成仙,这里是三十一福地,还传说孔子在此遗砚。明景泰《建阳县志》“山川”篇记:砚山,在乐田里,一名孔夫子案山......山之西有石,端平如案。上有二处,微黑隐隐,若笔砚状......。我们到了吴屯,这里离崇雒乡已不远了,我们从主路右拐进叉路,到了原横源小学处停下来。我们已经近砚山脚下了,砚山溪水从山中缓缓流出,从我们脚下过蔡墩自然村后汇入芹溪。《芹溪九曲》的七、八、九曲诗分别为:“七曲灵祠瞰水滨,聚鱼石上跃金鳞。林凹路入桃源近,时有渔郎来问津。”“八曲砚峰倚碧虚,泉流瀑布世间无。凭谁染就丹青笔,写出芹溪九曲图。”“九曲悠悠景最幽,巉岩石峡束寒流。源深自是舟难到,更有龙池在上头。”从七曲诗来看,七曲水滨有祠,但现已无处可寻。能推断的,是东田六曲往上行不远,就应进入到了七曲。我们推测,七曲约到现社尾自然村与孔山自然村之间之水域,此再往上到近蔡墩自然村砚山溪水汇入芹溪之处水域为八曲。再溯芹溪而上到近崇雒乡为九曲。这样推测的理由是,从八曲诗来看,“八曲砚峰倚碧虚,泉流瀑布世间无”。也就是说,从八曲看砚山应赫然在目,而诗中的泉流瀑布,并非指芹溪主干河流有瀑布,而是指汇入芹溪的砚山瀑布流泉。朱子远望远处砚山,近看砚山流泉汇入芹溪,咏出八曲的佳作是很有可能的。而九曲诗对芹溪源头的描写,则更多是一种写意。明景泰《建阳县志》记载:龙池,在三衢里鼓角山上。故老传云,唐时,一日风雨晦冥,雷电震掣,云间有双龙堕于池,波涛翻沸,须臾大水涨漫。乡人大恐,设礼奠之,水即退。县以闻于朝,赐立龙观。后改龙隐寺,凡雨旸祷之必应。九曲诗的“更有龙池在上头”,应就是三衢里鼓角山,芹溪源头,龙池在上。从高德地图距离上看,芹口一曲到东田六曲,村庄距离约4.4公里,而东田到崇雒距离约7.3公里。九曲在现崇雒乡再往上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已是傍晚时分,天色渐晚,我们也得回了,老张大哥嫂子俩很客气,请我们几个在将口饭店吃个便饭。半天的行程,挺有收获,但我们对芹溪八、九曲的地段还是存在疑问,主要有两点:一是按我们设想的九曲,则七到九曲的距离,相对于一到六曲的距离,显然路程相对长了很多,二是九曲诗中说到“九曲悠悠景最幽,巉岩石峡束寒流”,这么说,朱子在九曲一定看到突兀的巉岩,看到两岸逼仄的石峡,有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中“峡束苍江对起”之意境,但吴屯到崇雒这一带水域相对平缓,两岸也较为开阔。是不是七到九曲并没有我们设想的那么长的距离呢?回来后这个疑问一直困惑着我。这天,我又翻开明景泰《建阳县志》。我在“山川”篇中,看到了与清道光《建阳县志》略有不同且更细的对芹溪的记载:芹溪,在雒田里,源自砚山而下,九曲缭绕,注于交溪,游者仰观潺湲,俯弄清泚,应接不暇,真胜概也。《事林广记》载为“第三十一福地”。可通舟楫,至孔山峡而止。我惊喜于“可通舟楫,至孔山峡而止”这几个字,这说明,芹溪九曲行舟逆流而上,到孔山峡处就因“巉岩石峡束寒流”而不能再上的,也就是说,朱子当年泛舟芹溪九曲,应该到孔山峡处,就是九曲接近末了,再往上就“源深自是舟难到,更有龙池在上头”了。孔山峡在哪?在现孔山自然村边芹溪处吗?我急不可耐地微信咨询祝熹老师,他回复说现孔山自然村以前就叫孔山峡,芹溪所处这一段水域有一处两岸两山相抱如峡。他这么一说,我更相信九曲就是约到孔山之峡这一段了。“可通舟楫,至孔山峡而止”,有志书文字为证;从东田到孔山峡的距离若是七到九曲,则与一曲至东田六曲距离相比,也比较合理说得通。所以我推测,从东田村到接近社尾自然村这一段为七曲,社尾自然村前后约一公里为八曲,八曲往上到孔山峡舟楫不能再行之处,或再上溯至砚山水汇入芹溪干流处,是为九曲。从北斗卫星地图上,确也清晰可见孔山自然村处一段两山相抱成峡,溪中满是岩石。这样,我心中的芹溪九曲图,就更清晰地浮现了。

图片来源:南平优秀传统文化公众号
还有一个问题,朱子的《芹溪九曲》是什么时候写的?我查阅了些资料书籍,包括束景南先生编的《朱子年谱长编》,可能是我不够认真,没有找到具体确切的时间。我向deepseek大师求教,deepseek的答案是:《芹溪九曲》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确定是在晚年隐居建阳期间所作。理由是朱熹晚年在建阳讲学著述。我又向祝熹老师请教,他说从他目前考究,确尚未找到具体的写作时间,但他倾向于朱子在淳熙年间寒泉著述时期,也就是朱子四十多岁时,数往来于五夫、东田、云谷、寒泉精舍之时所作。对此说法,我认同祝熹老师,不认同deepseek的意见,毕竟deepseek虽知道朱子晚年在建阳讲学,但对寒泉著述时期数往来于云谷、东田、五夫不甚了了,不知道朱子晚年定居建阳考亭,已不再往返云谷、东田、五夫,所以他晚年游芹溪,诗九曲的可能性是极小的;而从诗风上,“芹溪九曲”中的气象和心境,也同寒泉著述时的“芹溪小隐”等诗相近。
这段时间对芹溪九曲的探寻,我查阅了些方志资料,在从古代志书寻找芹溪点滴信息中,我更加感到了修志工作的重要,要不是“可通舟楫,至孔山峡而止”这十个字,我们又怎能容易知道千百年前的芹溪能舟行到哪呢?我为作为一名修志工作者,感到了深深的责任,这个责任是穿透历史的。在寻觅芹溪九曲中,也有了些许体悟。从考究的严谨性来说,考证需要严谨细致,就是胡适先生对治学所提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另一个方面,九曲是否就一定是九个弯呢?不多一个也不少一个?那也一定不是的。你看那地图上,芹溪九曲,何止九道弯。这当然是地要成名的需要,而九,又是中国人自古爱用之数和字,禹划九州,天有九重,河为九曲,龙生九子,九五至尊,一言九鼎,九韶、九思、九歌、九章......九,更多的是象征意义,承载着人们对尊贵、长久、圆满、极致的追求和崇敬。九九归一,朱子泛舟芹溪九曲,泛的是一江春水,览的是一座砚山,寻的是一个知交,觅的是一心道理。
我想,我似乎已寻觅到了心中的芹溪九曲!
(作者系中共南平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
来源:南平市文联
作者:朱胜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