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网_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

    大坝是延平区南山镇的一个小村庄。到这个村之前,只知道对岸的凤池颇为知名,因为这里有游定夫祠和游定夫书院。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到过好几次。不曾想,与它一河之隔的大坝村也不逊色,友人朱成栋告知凤池、大坝都是省级文化名村,引起我的兴趣。新年伊始的一个星期天,与南平文史工作者程楷、陈利华老师一览了它的风采。

    接待我们的是大坝村的朱氏宗亲。他们有让人欣慰的两座祠堂,一座在村子的中央,叫朱氏家祠厝;一座在大坝街尾,叫朱氏祠堂。按照当地习俗,朱氏宗亲把我们迎进新修的朱氏祠堂。朱成栋说,要了解大坝,先得从村头开始,因为那里有他们祖先惠及百姓的历史印记,而且是“大坝”名称的由来之始。

    寒冬的大坝村没有想像的那么凋零,农家的圃园果蔬葱葱、满目生秀。大坝街时而穿过庭院,时而盘旋溪畔。站在村头朱氏宗亲娓娓道来:开渠者为迁居大坝村朱氏的第20代裔孙朱申伯(字国臣,号梅庄),他自幼勤奋好学,通四书五经,才学兼备。因见当地累年旱灾,出巨资召集族人,以木桩、兰芝草、土石拦河筑坝2公里,引水灌溉下游良田千亩。“龙坡”、“龙坝”村名改为“大坝”,这片良田因此也称“大坝洋”。

    这项工程耗资多少、如何鸠工、工时多长族谱没有过多张扬,但传说却颇为精彩:申伯晚年好佛,法力无比,并能操练鬼神。修筑大坝时,人力不足,申伯利用法力召来鬼怪相助,建成此坝,朱申伯也因此被称为“朱半仙”。传说虽不可信,但朱申伯筑坝惠民却是事实,而且以当时朱氏一族之力,筑成宽一米、高约两米的大坝也可算是一个奇迹。只可惜查遍清代《延平府志》、民国《南平县志》却无此记载,看来旧时修志重官不重民,但历史磨灭不了朱申伯筑坝之功。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得之而生生,人类得之而兴旺。渠水如带,沿着溪畔淌过溪岸、淌过村庄。穿过一条窄巷,朱氏宗亲把我们引到岸边一处旧址。芦苇丛中,一段干涸的水渠足有一米多高,堤岸沙石裸露;菜地四周断垣古墙,披满藤曼,古磨、基石让人勾起不舍昼夜的水碓的风景。朱氏告知,大坝的水碓占地面积达160平方,上下两层,下层舂谷,上层榨油、磨面粉。伫立岸边,空气中仿佛飘来阵阵稻、麦之香。

    经流村庄的水渠是另一幅风景。街上的水渠宽五、六十公分,深近一米(据说以前深达2米,宽七八十公分)。民居门前,砖砌拱形踏板,便于出入。渠边石板嵌入,形成梯梯石阶,洗菜、浣衣尽在其中,甚至是居民饮用水的来源。我不担心水会污染,因为那时候的人都很诚实,懂得污染水源是违背天理。在大坝生活过的朱氏对这条水渠怀有深厚的情感,因为孔子说过:“水有五德,有德、有义、有道、有勇、有法”,劝“君子遇水必观”。(《荀子•宥坐》)尽管大坝人不一定知道水之五德的具体内容,但他们知道用水往底处流来解释理学家的“水流而就下”(朱熹、吕祖谦编《近思录》卷一《道体》,第33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的道理。更让大坝人心悦的是水之灵动,可观、可赏、可戏、可乐,下张小网,鱼、虾跃雀其中,情不自尽;卷起袖子,螺、蛤盈罐满盆,心生得意;盈尺小舟,搏滩击浪,穿流越涧,更是乐趣横生……夜晚时分,与家人围坐,望朦朦星空,听潺潺流水,观水流月影,又是一幅迷人的景象。渠水流经处,促进了当地的商贸繁华:居民在大门一侧辟出活动小窗,窗外搭木为铺,农副产品在此直销,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商品向货币转换,让不能沿街而居的居民羡慕不已。

    鹅卵石的巷闾,仿佛传来农人牛耕的吆喝声;篱笆墙的影子,仿佛留着岁月的印痕;墙窗上的炊烟,仿佛飘来一缕薯芋的芳香……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人们对眼前事物总是无比亲切。

    街道中部一条小巷纵向深入,民宅、祠庙四周罗列,修竹、瓜棚参差其间。中央稻田一片,椭形如珠。想像得出,春之染绿,秋之金华,是村中的一大景观,让人艳羡。田边木屋一幢,单家独院,占地数百平方,上下两层,以木为柱,木骨泥墙,数亩菜畦绕屋。春风过处,肯定是新蕾如珠,露花烟柳,绿阴幽草的景致。若一川烟雨,栅阑独倚,则是落红铺绣,别具一番意趣。

    溪岸一棵古榕110岁,与大坝村相比还是后生,但在百年的苍桑中,它听说过“朱半仙”的传说,也听说过鲤鱼坟与鸬鹚坟的传说,还听过朱氏孟房先祖为报恩偷王杨二圣回乡的传说。不知道大坝村出了多少名士贤达,但村里大幢大幢的古民居让人相信这里曾经出现过大户人家。百年的秀才老宅与众不同,天井、厢房、花窗、木雕衬出户主的文化意蕴。在理学家眼里,“理皆同出一原”、“万物皆有此理”。(《朱子语类》卷十八《大学五或问下》,第398页)别以为墙根垒叠的方砖是多余之物,那可是防火的利器,一旦失火,用砖堵门,不致蔓延,乡间日用约定成俗。天井墙头的彩绘像是一堵颇具艺术的文化墙,青松、翠竹、瓜果、青蔬、荷花郁郁葱葱,童子、几案、彩瓷、书卷、花瓶精美典雅,一看就是书香之家。画间左右各有一面镜形方框,外方内圆,外者绿色,内者黄色,黑底白字,左为“清光门外一渠水,秋景墙头数点山”,右为“满地绿阴新雨后,一帘香雾午风初”。 前者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后者为一个叫芳亭所作之诗句,秀才将“秋色”改成“秋景”,“午睛”改成“午风”。大坝村的风景在闽北俯拾皆是,但秀才将诗句引入门墙,一泓渠水、一座山峦都变成赏心悦目的图画,连浓雾也成了香雾绕帘的美景。

    村尾一幢民宅更让朱氏宗亲津津乐道。据说这幢民宅已有600多年。民宅三进,一进为门楼,单脊平实,脊角微翘;二进、三进面阔五间,木柱黑瓦,双脊微翘。想当年,这幢宅院至少数十人安居,如果有一天与这幢房屋主人的后裔邂逅,他们对昔日的回忆肯定是情不自尽。但宅院久无灶烟、景象寥落,可以预料,在城市大门洞开的一片欢呼声中,最终将鞠为草茂,留在后裔子孙脑海里的只有主人的豪情、年节的奔放、灯火的热焰的记忆。

    朱氏祠堂是大坝朱氏宗亲精神归依之处,也是朱氏族人引以为豪傲的一座物构。祠堂三进,且成梯形。门楼与一进都是2011年新修的,二进、三进保存原貌,文化底蕴深厚。二进山墙内侧左右“忠孝”、“仁义”四个大字,足有一米多高,可见儒家思想的传承根深蒂固。更让人心仪的是,宽敞的大厅20多张竹椅、眠椅排列其中,墙上挂着彩电,可坐、可卧、可憩、可观……

    三进供奉祖先。柱间楹联既体现慎终追远,又彰显朱子文化,文武相对。如“武德著龙津职受建州昭义勇,文风开鹿洞道承洛水证源渊”、“启宇溯南唐参赞军机迹发龙津怀武烈,芳徽传北宋昌明圣学源开鹿洞仰文宗”、“吏治重廉明北海圣良光史册,儒生崇信义南洋节气耀人寰”。 建州、龙津、吏治说的是为官建宁、肇基大坝的朱古倞,洛水源渊、昌明圣学、崇信节义展示的是大坝朱氏文化的传承来自“延平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三个香位,中者为入闽始祖朱古倞,左为宋大儒徽国文公(朱熹),右者为大坝第20代祖朱申伯,表明大坝朱氏传承朱子文化渊源。

    大坝朱氏文化不仅传承于朱熹,血缘也与朱熹同宗。大坝朱氏尊朱古倞为“闽延沛国义阳堂始祖”,而朱熹的祖先也来自沛国。朱熹14世孙朱鼎枢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修考亭族谱跋》说:“我朱沛国肇自周封逖……吾宗的自始由河南孝友公传至茶院之镇歙。”(闽北朱子后联谊会、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考亭紫阳朱氏总谱》,二、谱序、谱跋)“周封逖”讲的是周武王克商纣,封曹侠于邾这段历史。大坝朱氏认同此说,而且明确记载也由河南“孝友”所传。史料记载,“朱熹认定婺源茶院朱氏的始祖为古僚公。其父师古公有四子:长子古训公,名珉,字尧臣;次子古僚公,字舜臣;三子古祝公,名璋,字商臣;四子古佑公,名革(“革”字左边加“王”),字鼎臣。”(同上,第1页)另一支孝友的后裔迁河南光州固始(义阳)。大坝的古倞于唐景福二年(893)随王审知入闽,辗转沙溪口、吉溪,最后落居大坝,而朱熹入闽之祖为其父朱松,时间在北宋宣和五年(1123)。由此可见,义阳与茶院朱氏同宗而不同支,大坝古倞与朱熹之祖古僚是生活在不同地区同字辈的“堂兄弟”,且大坝朱氏入闽时间比朱松早230年。

    大坝朱氏在宋代出了一个造福乡里的申伯,虽然申伯小于朱熹,但500年前是一家,而且文化是相通的。朱子学在南宋之后成为官学,并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更何况同为朱氏把朱子文化引入祠堂当然顺理成章。

    大坝朱氏祠堂除了祭祀文化、族谱文化、族规文化、楹联文化之外,还有石碑文化。十几块宋、明、清时期的石碑,让人唏嘘不已。其中最早的是“唐迪功郎朱祖翁暨妣魏氏墓”碑,左刻“宋宝祐元年安葬”,右刻“孟仲仁三房重修”,说明唐代已有朱氏落籍大坝。但这个“朱祖翁”去世的时间让人一头雾水,唐代人如何在宋代安葬?合理的解释是宋宝祐元年重葬,与“孟仲仁三房重修”才吻合。另一块为“严禁”碑,内容与坝有关,说明此坝为当地水利和居民生活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坝风景秀丽,人文也精彩,但秀丽与精彩间浑浊的溪水、成垛的垃圾也时时进入眼帘。自古以来,文化都有体用两个方面,朱熹说:“敬立则内直,义形而外方”。(《朱子语类》卷一二一《朱子十八》,第2919页)“入道之门,是将自家身己入将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久之与己为一”。(同上,第2918页)“士既多读书,必求读书而有用”。( 清王永彬《围炉夜话》)大坝朱氏的族训有“十当”、“六戒”,内容大到国家、社会,小到日用常行之道。我相信,其他姓氏也有相似的族规、族训,若有如申伯人物振臂而呼,深入实践,格眼前之事物,穷日用常行之理,营造美丽的生态环境,功莫大焉,善莫大焉!

    文化是先人留下的资源,这个资源让大坝享有了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美誉,但仅仅陶醉于美誉不是文化的目的,期待大坝人也能知行相须,让那方山水也回归“天命之性”,使大坝不仅能持守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更是一个省级文明名村。

(原载《朱子文化》2013年第2期)

                                                          (图片来源:念网)

创建时间: 2022-09-30 14:46
浏览量: 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