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互鉴贯古今 求真弘道促传扬—— 第二届考亭论坛平行分论坛二小记

       在第二届考亭论坛平行分论坛二上,来自中国社科院以及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山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朱子学为中华民族提供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和“朱子学的历史意识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等主题,进行深入交流探讨。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郭晓东对朱子的“格物致知”进行了“再检讨”,他提出,朱子以格物为《大学》工夫之首,但不可将《大学》工夫单独割裂出来而孤立看待。《大学》之八条目中,固然以“格物致知”为首,但在朱子认为,格物工夫要以其“端绪”为前提,此“端绪”即本心之体的发见处,有赖于“小学”涵养履践工夫的培养。“小学”与“大学”工夫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无“小学”则“大学”工夫无根本,无“大学”则“小学”工夫难以圆满。基于此才有可能对“格物致知”工夫的性质及其得失有一个真切的了解。
    “朱子思想内涵丰富,不仅其自身的义理精深广博,被诠释的可能性亦有多种。”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特聘研究员李明书认为,在寻求中西方语境共同认可朱子学的理论价值时,应不忘思考朱子学自身的系统为何,而且应接受朱子思想系统的表述是中西方皆承认的学术语言,才能展现出朱子思想遍及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刘丰以《再论朱子的“皇极”论—— 兼论“范吕解仇”公案》为题,分享了自己对这一话题的独到见解。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副教授秦晋楠以《中国哲学方法论中的“世界哲学”问题——以胡适、冯友兰、张岱年为中心》为题,分享了对中国哲学学科奠基人关于中国哲学方法论中世界哲学问题的看法,并尝试重新评估其意义。
    “早期儒家人性论中有着人性、物性关系的思想,这种思想存在‘人性、物性相异’和‘人性、物性相同’两种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哲学研究室副主任任蜜林说,“到了朱熹注‘四书’时,他不得不同时面对两个文本,于是造成了其思想上的矛盾,这对其以后的儒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张清江以《朱熹家祭实践及其精神意涵——以祭土地为例》为题,探讨了家居祭祀实践的精神价值和意义经验,他认为,家居祭祀“土地”的行为实践,是朱熹生活中的重要仪式行为,蕴含着他对家居空间神圣性的信仰表达,背后基于儒家传统对宇宙整体和生活秩序的基本理解。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刘增光以《<孟子>末章诠释与理学道统论》为题,讨论理学道统论的内在问题和外在影响,他说,“我们应当以包容的眼光言说道统,全面深入地阐发儒学所包涵的资源,而非言必以理学为尊,学必以心性为是。”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王子剑表示,在批判与清理佛老“体用殊绝”世界观的过程中,朱子不仅通过张载、二程等继承了“体用不二”“体用一源”等体用话语,而且在综合融会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深化了“体”“用”的具体内涵与结构关系,成为朱子进一步诠释、综合、融会其他诸家,及建构集大成式的道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工具与理论出发点。

       复旦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何玮讨论了元初新安理学家胡炳文的“明德本心”说对朱子的承继与发展。她认为,胡炳文在《大学通》中提出的“明德即是吾之本心”观点,针对朱子后学之弊,统合了“明德”具有的心、性两个向度,要求学者追求心与理的合一从而避免走向支离,在具体事物中穷其理从而避免流于空虚。从中可以看出胡炳文的思想已呈现出了一定的融汇朱陆的倾向,体现了朱子学在元代初期的流变特色。

来源: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创建时间: 2023-11-22 09:44
浏览量: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