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精舍

 

 

 

武夷精舍介绍

武夷精舍是朱子亲自创建的一所书院。

南宁淳熙十年(1183)正月,朱子受命主管台州道观,回到了故乡武夷山。为了有个“基地”可以专门研究与传播理学,朱子亲自设计建筑图纸,带领门生在九曲溪畔隐屏峰下创建精舍,并拒绝许多好友的资助和捐献。如福建安抚史赵汝愚认为有必要拨款助学,但朱子认为这是私家斋舍,不该动用公款,婉拒好意。另外也有几位好友表示愿意出资,都被朱子一一谢绝了。

精舍建筑简陋,但布局整齐,功能 齐全,食宿、讲学、景观皆有,精舍内部有仁智堂、隐求室、止宿寮,周边还有石门坞、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铁笛亭等建筑,蔚为壮观,时人称为“武夷之巨观”。

精舍的建成得到当时各界人士的赞誉。建宁(治所在今福建省建瓯市)知府韩元吉作《武夷精舍记》,诗人陆游作《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四首》,以“我正须闲处着,白云一半肯分无”,表达对朱子山中之乐的向往。朱子也题诗曰:“琴书四十年,几作山中客。一日茅栋成,居然我泉石。”

“书林追慕紫阳翁,出入尝沾教雨中”。武夷精舍开办不久,各地学者文人纷至沓来,一些著名理学家如蔡元定、游九言、李方子、李闳祖等都曾在这里受业,这些人中有的还成为了学界泰斗、朝延重臣。著名理学家张栻称赞:“当今道在武夷。”

朱子逝世后,武夷精舍历代多有重修。南宋末得到扩建,改称紫阳书院。明正统十三年(1448),改为朱文公祠,主祀朱子,以黄幹、蔡元定、刘爚、真德秀配祀。明正德十三年(1518),重修后称“武夷书院”。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康熙皇帝御书“学达性天”匾额。2000年在原址上重修,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格局,现在的书院两堵残墙为康熙五十六年(1717)重修时的遗存。

2000年开馆至今,迎来党员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李鹏、朱镕基、李瑞环;前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泰国前上议院长米猜·雷,联合国教科文世界自然遗产专家莱斯利·莫洛伊,以及著名的朱子学专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陈荣捷教授,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田浩,日本筑波大学教授高桥进,韩国退溪学研究院院长安炳周等参观访问。每年来自美国、法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波、泰国等国家和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游客数达20万人次,许多海内外朱子后裔不远万里到此敬仰先祖圣迹。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此考察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武夷精舍从此开启了新的篇章。

2018年8月,武夷精舍遗址公布为南平市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2021年9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武夷精舍遗址列为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