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朱子文化保护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福建省南平市历史悠久,在辖的10个县(市、区)建县都在千年以上,南平市文化资源丰富,闽越文化、建本建盏文化,茶文化等源远流长。一代大儒朱熹曾在南平琴书五十载,构建了博大精深的理学体系,成为继孔孟之后儒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后孔子主义”。因此南平被称为“朱子故里、理学摇篮”。传承与弘扬朱子文化,南平具有独特地位和担当。近年来,南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朱子文化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围绕打造世界级的朱子文化品牌,调整充实了朱子文化保护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由市委书记袁毅同志任组长,进一步加强领导、理顺关系、整合资源;颁布实施《南平市朱子文化遗存保护条例》,从地方法规的层面为朱子文化保护建设工作提供了保障。以打造“全国朱子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目标,着力实施“研究交流、融合发展、宣传普及”三大工程。
研究交流工程:一是深化学术研究。1988年成立全国第一家以朱熹命名的,由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先生题名的科研机构--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历史研究与文博普及);2012年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合作成立武夷学院宋明理学研究中心(哲学与朱子学研究)。两个中心成立以来,共编辑出版学术类和普及性著作共计50余部、3000多万字,刊载的文章多次被国家级权威学术期刊和科研项目所引用,并主持国家级课题项目20余项。
二是举办学术活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南平就举办了20余次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如“‘朱子学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纪念朱熹逝世800周年活动”等,有力推动了朱子文化研究水平提升。2018年南平市委市政府聘请海内外11位著名专家学者为南平市朱子文化保护建设领导小组顾问,依托国内知名高校、国学院,借智借力,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归纳和总结,着力提升南平朱子理学的研究层次和水平,并邀请了一批哲学、历史学、国学等领域的顶级专家如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教授,中国社会科院学部委员陈祖武研究员,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教授等来南平开设讲坛讲座,集中交流朱子文化学术研究成果,策划世界级的朱子高峰论坛活动,形成常态长效的研究交流机制。
三是打造交流平台。实施高位嫁接,通过与国内知名高校和海外国学研究机构协作,打造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创办于2006年的双月刊《朱子文化》(CNQ)由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主办,2019年已出版82期30万册,发行到美国、韩国、日本、新加坡、印尼及中国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学术刊物。被福建省报刊权威审读机构——福建省出版物监测与研究中心评价为“弘扬朱子文化,彰显两岸和合之美”“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在外宣上有所作为”的刊物。《朱子文化》在出版发行上与世界朱氏联合会、台湾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促进会,香港朱子文化交流协会,厦门大学、武夷学院、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海内外社团、高校深度合作。《朱子文化》于2019年成功与全国知名的学术文化专业网站——“中国知网”合作,在中国知网上全文刊载《朱子文化》每期内容。朱子文化杂志社于2019年底成功入驻福建省外宣新媒体平台——华人头条,浏览者遍及海内外,入驻一月华人号浏览量达近8万人次。从2012年开始,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与台湾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促进会、香港朱子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举办了八届“海峡两岸学术媒体合作交流座谈会暨《朱子文化》杂志社年会”。从2015年开始,武夷学院宋明理学研究中心与韩国国学振兴院轮流合作举办了5届“中韩学术研讨会”。
融合发展工程: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以来,省市文物部门开展朱子遗存专题调查,摸底登记朱子遗存共计140处(国保2处,省保11处,县保52处,未定级75处),馆藏可移动朱子文物23件(一级文物1件,三级文物2件,一般文物20件)和一条古街(五夫里街)2018年8月,南平市政府公布了《第一批南平市朱子文化遗存名录》69处,分布范围遍布南平市10个县市区,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大力推进朱子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8亿元,面积达250亩的朱子文化园(朱子公庙)工程已完成规划设计,朱子文化广场和朱子雕像已建成完工;投资1.8亿元,面积230亩考亭书院主体工程已于去年10月建成,附属工程朱子文化博物院发展示范项目初步完工;总投资1.8亿元,面积23亩的延平书院已完成一期;总投资达1亿元的新紫阳楼已于去年10月竣工;投资1.5亿元的建阳“大宋文化古街”已建成,并开办第一届“赶山节”;其他如星溪书院、武夷精舍、建瓯五经博士府等基础项目建设有序推进,逐步形成以考亭书院为中心,散布周边县市的书院为骨干的“书院群落”,吸引海内外学者、宗亲前来研究旅游拜谒,打造世界性的研学基地和“中华书院大观园”。
二是推动文旅融合。重点推进“一区一廊一线”建设。“一区”就是推进武夷新区与朱子文化建设相融合。在公园、广场、车站等处设朱熹塑像或相关壁画、石刻;对新建街、区,以朱熹或朱子文化等名句名词冠名;在城市入口处,建造“朱子文化”符号的城市雕塑;把武夷新区建设成带动县市、辐射全国、全球知名的弘扬朱子理学基地。“一廊”就是“朱子文化长廊”。结合武夷新区至武夷山绿色慢道建设,注入朱子文化元素,在绿道途中建设朱熹展览馆、朱子文化公园等,沿途建设微缩版“朱子讲学论道”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著名古书院模型, “一线”就是朱子文化旅游精品路线。突出武夷山朱子理学发祥地、延平朱子拜师地、建瓯朱子学习地、建阳朱子终老地、浦城“理学再出发地”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精品线路,充分挖掘朱子理学内涵,融合闽越文化、建盏建本文化、茶文化、宋慈法医学文化等闽北特色文化资源,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把闽北文化遗产、历代名人资源等纳入旅游线路、融入景区景点,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三是创新文创产品。以武夷山水为品牌,加强孝母饼、朱子茶、朱子扇、朱子玩偶、朱子文具等带有朱子文化符号旅游食品、工艺品、纪念品的创意研发,推介武夷山八卦宴(文公家宴)、五夫莲子、建窑建盏等食品特产,形成品牌化、系列化、规模化。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古民居保护,建设朱子文化生态试点村,发展了具有理学文化内涵的“一日游”“农家乐”。支持民间书院的创办和发展,拓宽影视和培训产业渠道,规划建设大型的“影视城”,接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努力打造富有历史记忆、体现国学魅力的新兴产业发展平台。
宣传普及工程:一是面向全国。积极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向全国发行了朱熹诞辰880周年纪念邮票,制作视频访谈片《山中帝王师——朱子》,出版了小说《大儒世泽·朱子传》,创作了朱子诗词格言大型歌舞《朱子之歌》,拍摄电影《武夷棹歌》已投入院线发行,制作动漫短片《大话熹游》,拍摄两部电视剧《朱熹》《大儒朱熹》。编写普及性的《朱子家训》(国画注),获2018年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农家书屋”推荐丛书和华东六省一市教育类图书三等奖。编写包括《朱子故事》《童蒙须知》《朱子后学》《朱子诗词》等在内的“意象·国学启蒙丛书”,入选福建省第十三届“书香八闽”全民读书月活动百种优秀读物推荐目录。创建的“中国·朱子网”成为全国第一家朱子文化官网,是继中国孔子网之后向全世界弘扬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型专业网站。创建的“中国朱子”微信公众号成为打造朱子文化品牌,扩大朱子文化宣传普及的又一新媒体生力军。从2016年始每年10月举办朱子公祭大典,参加人数(含韩国、日本及东南亚诸国和地区)共计达10000多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发来贺信,全球外交官组委会秘书长许云祖,圭亚那特命全权大使贝尼•卡伦,格林纳达特命全权大使丹尼斯•安东尼等6个国家大使参加,“朱子祭典”正在申报“国家非遗”。2017年始的“朱子婚礼”成为新潮品牌,有近100对新人参与,成为省级“非遗”。
二是拓展交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支持科研机构和民间社团组织专家、学者和宗亲“东南亚(新加坡、印尼)——朱子文化行,东亚(日本、韩国)——朱子文化行”。突出对台特色,从2007年始已成功举办六届 “海峡论坛——武夷山朱子文化节”;自2008年始连续举办十二届海峡两岸“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并与台湾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促进会合作共同出版发行《追寻朱子足迹——朱子之路五年回顾》;2016年始,大型歌舞剧《朱子之歌》赴港澳地区台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演出。 2016年国台办授予南平武夷山市“朱子故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自2018年始连续举办两届“台港澳大学生走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2018年8月,南平市与台湾有关单位共同举办“朱子之歌•两岸同声”文艺晚会。
三是走进课堂。《朱子文化简明读本》已发行到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县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福建省部分高校的国学院学生手中;《朱子文化》(小学篇、初中篇)地方课程教材已进入南平市、福州、泉州部分县市中小学共计20000名学生试用,有望成为全省国学地方课程教材。开设了82场、听众总计6000余人的 “朱子文化讲坛”;南平市朱熹纪念馆在1997年建成以来,接待海内外高校学生达86000多人,开设国学讲座300余场,2018年被中国伦理学会授予的“全国道德文化教育基地”称号。推进成年礼、敬师礼等传承中华“礼”文化系列活动走进校园,从2016年始,共有60所大中专校和高中校计58000学生参加成年礼和敬师礼,获得了师生及家长的好评,形成了“新风尚”。